11月2日清晨,天還未亮,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鎮野河村的攬秀園里就已經熱鬧起來,清掃庭院、投喂飼料、采收雞蛋……53歲的野河村村民穆新紅和工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攬秀園外,層層梯田順勢而造,一行行整齊的樹苗帶來無限生機,小橋、流水、涼亭等景觀在深秋季節別有一番韻味。
讓人不曾想到的是,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雜草荒蕪、碎石遍地的采石場。
“我們村子毗鄰山地,山中石灰石資源豐富,幾十年來,我們和周邊幾個村子的村民都是‘靠山吃山’,依靠開采加工石料為生。”穆新紅說,多年的礦山開采,讓當地山體千瘡百孔,不僅地形地貌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揚塵污染更為嚴重,整日灰蒙蒙的天空和裸露的巖體給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圖為武安市經過生態修復的采石場。郝元 攝
“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再造武安綠水青山!”為改善生態環境,幾年前,武安市喊出了綠色轉型的口號。按照“生態建設、典范治理”的方式,武安市堅持“因地制宜、能綠盡綠,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將淑村鎮集中連片的露天礦山治理區整合為一片區域,聘請資質單位編制治理規劃,制定治理方案,取土墊地、砌筑梯田。一番努力,曾經支離破碎的山體重新披上了綠裝。
環境的改善,讓依賴采石為生的村民們欣喜不已。為讓村民們增加收入,武安市政府又相繼出臺多項舉措,保障綠水青山和經濟發展舉頭并進。
在政策的影響下,經營采石場多年的穆新紅也開始尋求轉型。經過多方考察,在參考政府和專家的意見后,她把目標鎖定在養殖產業上。“用工業化的理念干農業,實現全自動、高標準、高品質、規?;B殖。”穆新紅說,除了實現全自動化養殖,采石場還因地制宜,清除危巖、平整場地、修筑擋墻、覆土綠化,在采石場邊坡種植耐寒耐旱的側柏、檜柏、雪松等常綠樹種,在平整覆土區域種植了蘋果、山楂、杏、大棗等各類果樹,白皮松、櫻花、西府海棠、紅葉石楠等景觀樹種遍布山坡。
去年,在當地政府和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的指導下,穆新紅發展起林下養殖。兩年多的努力,讓曾經荒蕪破碎的采石場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攬秀園,今年又被武安市農業農村局評定為集休閑、觀光、養殖為一體的農業示范園。
攬秀園只是武安市礦山生態修復轉型的一個縮影。記者從武安市委宣傳部獲悉,近年來,武安市下大力氣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先后投入治理資金3億多元,治理修復露天礦山255個,高標治理7個采礦點,綠化面積3萬余畝。